【2020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苏泽炜: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发布时间:2020-03-01   阅读:19

苏泽炜,365速发国际官网薄板结构制造研究所2020届硕士研究生,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获得者。研究方向:传统点焊工艺的智能管控。成果荣誉:参与上汽汽车车身工艺专家系统等多项重大专项课题,发表SCI论文1篇,有3项专利授权。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等荣誉。


苏泽炜生活照.jpg


科研|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2013年,家乡福建的苏泽炜一路向北,来到了365速发国际最新平台。2017年机械工程本科毕业,选择了本校的车辆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传统点焊工艺的智能化。

苏泽炜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努力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本科期间,他组织完成市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大二就带领团队进入实验室,参与到柳州五菱百万级平台车身差异化制造质量控制2mm工程项目。那是他第一次走进制造现场,深刻感受到了智能化制造的魅力,同时在他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希望以后自己也能通过技术手段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尽一份力。

本科毕业后,他进入上海市复杂薄板结构数字化制造重点实验室,开始了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活。实验室的日子是平淡如水的,看论文,做实验,处理数据,写论文。实验室搬到东海边上的临港智能制造研究院,他便也搬过去,同样搬过去的还有日复一日修行的日子:每天九点准时到实验室,晚上十二点从实验室离开。为了通过大数据推导算法验证算法,他进行了大量的一致工况条件下的人工焊接试验,为后续算法的验证建立所需的数据库。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在师兄的帮助下搭建了试验台,之后便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他既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也练就了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放弃的品质。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凭借搭建的实验台完成了研究。面对车企生产现场的一致认可,他获得浓浓的成就感。同时他认识到,只有真正立足于现实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做出的研究对自己、对甲方,乃至对社会,才更有意义。

 

科创|挑战自己,不负青春

苏泽炜的科创道路亦是充满挑战与考验。“无挑战,不青春”,2017年,苏泽炜加入“发动机尾气余热驱动的冷藏车吸附式制冷系统”项目团队,备战全国大学生科创领域的“奥运会”——“挑战杯”。项目通过对发动机尾气余热的回收再利用,将冷藏车制冷系统运行成本降低至几乎为零,实现更高效的节能减排。在项目组,他负责其中对市场推广、技术研讨、手续审批及宣传材料联系及制作等。最终该项目从全国高校数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夺得第十五届“挑战杯”能源化工组特等奖。

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与磕磕绊绊。在“挑战杯”最后冲刺阶段,如何优化答辩和展示几乎是他的脑子里唯一的事情。和学院老师一起经历过多少次演练和修改,他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但有一件事无法忘怀——在校园里进行设备的实用性验证,这是对他们这项技术实用性的最直接证明。他还记得那个秋天,当夕阳西下,车子停下的时候,看着冷库里出现象征成功的白色冰霜,大家悬了一晚上,其实是一路奋战过来一年多的心,才终于安然落下。

回忆过去,他认为取胜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追求细节。“细节里出魔鬼”,有时候成败在此一举。追求细节有时显得有点吹毛求疵,甚至会让人抓狂,回想起来却是成功的不二法门。二是坚持不懈的心态。一路走来,每个人都是佼佼者。许多人挺过了昨天,挺过了今天,却栽在明天的晚上。行百里路半九十,这种时候更应该坚持到底不言放弃,再苦再累也要熬下来。也就是那点心态的差距,在最后的定局上成了千差万别。

 

代表|肩负使命,认真履权

2018年6月26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为上海市唯一的硕士生代表,苏泽炜肩负光荣使命,与1500多名团十八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在那里,他和上海代表团的来自中小学、高校、机关、企业、基层、农业、金融机构、研究所等其他代表结合自身经验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学习。

聆听王沪宁同志代表党中央所作的致词,苏泽炜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一方面,作为党的忠实助手和忠诚后备军,要对得起党中央对团员青年的高度评价。“五个牢记”是对青年奋斗的最高指示,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鸿鹄之志,不断增长能力才干,投身创新创业。另一方面,作为基层团干部,岗位光荣,肩负使命。共青团改革向纵深发展,在基层落地,有责任让共青团同青年的联系更加紧密,让党放心,让青年放心,让青年工作更有力!

会议期间,除了聆听中央领导同志致词,审议工作报告和团章修正案之外,他切实行使团内民主权利,也认真履行选举权利,为选举新一届共青团中央委员会投上神圣的一票。

 

学生工作|惠及他人,传递温暖

带着科创科研的经验,苏泽炜慢慢从一个被老师帮助的学生,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帮助其他学生的辅导员,将学生时代收获的包容与教导传递下去。

他担任学院团委副书记,负责学院科技创新与创业相关工作:指导学院学生科协,全面负责学院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动员工作;保持与科创拔尖学生人才的密切沟通,成为团队的“知心大哥”;协助管理学生科创工作室,为专业教授及科研团队指导学生参与科创搭建有效平台;组织开展沙龙活动、实验室参观、走访科技企业,培养学生学术志趣和行业情怀;举办校级新生机械赛、迎新科技周、砺远科学讲坛等迎新科创活动,使新生能够更早地接触到科创科研;通过大创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IMG_1366.jpg


他组织推广科创赛事25余项,帮助学生在各类高水平竞赛展示风采。通过每年组织参与近100场的培训会,近1000次的作品探讨及挖掘谈话,从宣传到问辩的一条龙服务,帮助学生作品进一步完善。从北京到秘鲁利马,苏泽炜和队员一起熬夜打磨项目,一起通宵准备比赛,在赛事现场为队员保驾护航,保障后勤,疏导心理,让队员可以全心全意聚焦科创作品和赛事。

苏泽炜怀揣着传承的梦想,希望将在科创上的经验以及从团委老师们身上获得的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结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苏泽炜.jpg


走过了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在即,工作已定,拿过特奖,发过SCI。苏泽炜回忆起在交大的本科与研究生之路,已然无愧于心。而对于下一阶段的人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坚信自己的选择不会有错,就如此前选择了交大一样;他也感谢一路走来在交大遇见的所有人,并将带着收获的温暖和力量继续走下去,将它传递给未来相遇的更多人。


作者:石海量   供稿:苏泽炜   编辑:郑嘉威